文/王义高
导言:今年的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提出,要“促进房价合理回归”,业界普遍认为这一提法意味着房地产调控的目标正从最初的“遏制房价过快上涨”转向“房价合理回归”,就是说,中央要求“降价”的目标已经越来越明确,尽管地方政府和开发商对此不以为然,但老百姓要等到收入提高购房基本上是个遥不可及的梦想。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首先我们来简单看一下什么叫房价合理回归,温家宝总理给出了两条标准:一是房价与居民的收入相适应,二是房价与成本和合理的利润相匹配,温总理仅仅从“技术层面”说明房价需要合理回归,但是要房价“合理回归”需要更多其他要素。
今年全国“两会”上,颇有代表性的副部级高官贺铿再次放言说:“靠工资现在仍然买不起房!”,这话道出了老百姓的收入底子,几乎任何工薪阶层仅靠工资都买不起近年日益暴涨的住房,那么人们不禁要问,大家靠什么买房呢?
一、住房发展脱离民生需求
依靠工资买不起房,部长尚且如此,何况普通民众陷入房奴不足为奇,现在能够购房的我们归纳一下,一是靠银行按揭贷款;二是靠民营企业发财致富;三是靠国有企业和政府机关新修大院带来的福利住房;四就是去搞歪门邪道和贪污腐败购置住房资产,上述都不能的仅仅靠工资收入当然部长买不起房。
老百姓的收入购不起房情况到底如何呢?我们来看中国上海易居房地产研究院发布的一份报告称,2011年深圳、杭州、北京、厦门、上海的房价收入比居全国前列,分别为15.60、14.10、12.94、12.48、12.40。
“房价收入比”指的是一个地区的住房均价跟当地家庭年平均收入的比值,反映的是当地家庭的购房能力,比值越大说明当地家庭的购房能力越小,这样看来北京市民是最难靠收入能购房的人群。
国际上对合理的房价收入比有两种观点,一种认为合理的房价收入比应介乎3~6的区间,一种认为应介乎4~6的区间,单纯从技术上讲,即便中国的国情与西方不同,一般认为中国合理的房价收入比应介乎4~9的区间。
我们需要说清楚的是,即便是“科学统计”依然代表着不同的利益集团,并没有统一的所谓“房价收入比”标准。统计并不能说明中国人的现状,工薪阶层自己很清楚的购房能力,无论是在北上广深还是在二三线城市,面对身边的房价不免沮丧。副部级高官买不起房,老百姓“望房兴叹”不能不说我们的房地产道路几乎脱离了民生范畴,成为投资和炒家牟利产品,假如不遏制投机、炒房和多占住房,控制“房价收入比”10以内区间摇摇无期。
二、老百姓缺少保障性住房
目前有一种比较流行的说法认为,房价收入比在3~6之间为合理区间,如果考虑住房贷款因素,住房消费占居民收入的比重应低于30%。
如果按照这一标准,我国多数城市的房价都高多这个范畴,一线城市房价收入比更是远高于这一水平。以北京为例,目前以郊区为主的普通商品房成交均价为1.8万元每平方米,平均单套成交面积在100平方米左右,总价约180万元。北京统计局数据显示:2011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2903元,以一家三口家庭计算,年收入如果在12万元左右,按180万元计算,房价收入比达到了15以上。
如果算上贷款利率,以购买180万元房产,首付80万元贷款100万元计算,20年,利息成本高达86.8万元,也就是说实际购买一套180万元的房产,需要真实支出266.8万元,房价收入比就达到了22~23,远高于公认的标准。因此,房价收入比无法说服国民相信自己的收入可以购买现在的住宅,未来10年恐怕也不能。那么,我们又如何解释靠工资买不起房的纠结呢?政府明知老百姓靠工资买不起房,为何不加遏制地鼓励开发商建筑如此之多的私人住房,忽视公共产品的保障性呢?
三、工资逐年下降却总谈房价收入比
中国自己没有建立自己的可靠住房保障体制,因此,每每谈到住房和收入必然参照西方标准。
在市场经济发达国家,居民收入在GDP中所占的比重为60%~70%,个别发达国家甚至达到70%以上。美国达到了74%左右。中华全国总工会集体合同部部长张建国曾接受中工网采访时表示,我国劳动报酬占GDP的比重,在1983年达到56.5%后持续下降,2005年为36.7%,连降22年。从2005年到现在政府财税每年暴涨20%以上,但国民收入继续呈下降。
改革开放34年,我国国民的资产性收入空前增加,但是工资是劳动报酬的重要组成部分,我国职工工资总额占GDP比重由1995年的13.32%下降到2008年的11.21%,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劳动报酬占GDP比重也由1995年的13.6%下降 到2008年的11.7%。说明我国劳动报酬比重的确在较短时间内快速下降了。
房价在涨,工资涨的少,我国学者总拿收入与房价作比较,多少亵渎了公平分配制度,就算这样的技术计算合理,我们不仅要问,那些拿收入说房价的学者,以现在房价要将工资加到多少才有能力购买住房呢?
现在国民收入人均35000元(约4000美元),请给个收入的大概数字吧!若无法说清楚多少年内提高收入多少,房价降到多少?按收入比计算房价合理回归很大程度上不过是“忽悠”老百姓,很像曹操的望梅止渴。
四、住房资产成为富人游戏产品
上面我们说“靠工资买不起房”的原因,但是大家购置房地产还有其他原因,换句话说,房子价高在于住房“块头大”涉及的产业领域比较多,产业链长。
房产不是一般商品,一是开发房地产要占据土地资源,按照经济学分析,土地是有“机会成本”的,不论是西方还是中国都不容易获取;二是消耗大量建筑材料,房地产既是资本密集产业又需要大量人工劳力;三是上面我们所说的“产业链”关系,一种产业涉及的产业链越长,各个环节组成的成本越高,当然你可以说“附加值”高,银行贷款赢利从哪来,开发贷款不收钱吗?。开发商除开土地和税赋成本,房地产成本代价高昂,假如要计算“房价与成本和合理的利润相匹配”那产业链上所有环节都希望获取高利润,包括政府土地出让金、税收和银行贷款,开发商又如之奈何?
我们看到世界各国和有的地区的现象是,即便像香港、美国、瑞士和新加坡居民收入比较高,房价仍然居高不下,老百姓靠工资收入基本也卖不起房,美国爆发“次贷危机”很好地说明了给买不起房的人无节制贷款所遭受的灾难,中国人要涨到美国和香港人的工资至少10年内办不到,可房价无法等待10年才“合理回归”价位。
正因为私人市场的商品房价格政府无法实际长期控制,因此,各国政府普遍采取“分灶吃饭”的方法,为穷人修建大量保障性住房,来缓解社会矛盾和住房需求。
中国现在老百姓收入很低,假如没有其他调控手段,以现在的增长速度,收入增长超过百倍,房价仍无法“合理回归”到与收入相比的价位。
大家非常清楚,我国国民的工资基数低,房价基数大,收入基本上跑不赢房价,政府必须为普通工薪阶层和穷人提供大量的各类保障性住房,特别为不救不活的穷人无条件提供廉租房。
五、私人市场只能提高市场化效率
靠工资买不起房的原因在于从企业性质来说,开发商追求的商业利益不断放大,开发商喜欢开发高档楼盘、大户型和别墅,只为利润,一套高端楼盘的售价要高出普通住房的30%~50%,为何开发商大多数地都将目标客户群锁定为高收入群体和投资炒家。由开发商构建的“私人市场”当然不会关注普通大众是否有能力购买住房。这种做法就开发企业来说本身无可非议,因为开发商要追求企业利益最大化,可惜政府未能在私人住宅市场繁荣的时候,同时提供保障性住房,承担救助穷人的责任。
住房造成民怨,一个穷人需要数个家庭成员支付绝大部分收入才能购房一套房,但富人用来买房的钱占全部收入的比例很低。因此从房屋的购买力来看,20%的富人,占据80%以上的购房量,当富人源源不断地购买住房的时候,房价只能会离普通大众的距离越来越远。
我们常常得知几代人、两个家庭支持一个80后的年轻家庭购房的情况。一些学者说,目前快速城市化过程中,必然会出现住房需求大幅增长,推高房价,一些经济学家认为一线城市的房价收入比应在12左右比较合理,但我们必须告诉大家,从我国劳动生产率和“制度浪费”方面判断,我国国民的工资收入不可能短期内迅速提高。以提高收入购房基本上是画饼充饥的笑料。当然我们应该相信政府,除了提高国民收入,降低开发成本,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,还会有措施惠及民生。
————
王义高:湖南省政协委员、湖南省经济地理研究所副所长、研究员、硕士生导师、教授、湖南省房地产业协会、湖南省房地产开发协会首席经济学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