青瓦白墙复古风,乌篷船里忆古镇。
望江楼上千年月,画在江南水乡中。
靖港原名芦江,又名沩港,系沩水入湘江口。与江南众多的古老名镇一样,靖港镇也是一个因水而生的古镇。位于长沙市西北,东濒,与铜官镇隔江相望,南临老沩水,西与格塘接壤,北面毗邻。得水运优势,曾为三湘物资集散的繁荣商埠,美名“小汉口”。
靖港已有上千年历史。其得名相传是为纪念唐朝大将。清朝同治年间的《长沙县治》记载:“唐李靖驻兵于此,秋毫无犯,百姓德之,名曰靖港,以志不忘。”李靖为唐朝,少时即研读兵书,受大人赏识。后随征战、屡立战功,官至。唐代开国之初,李靖曾奉唐高祖之命,领军击败萧铣江南,并镇守长沙湘江一带。他的兵营驻扎在沩水港口。李靖治军有方,对部下又要求严格,因此李靖的军队纪律严明,很受老百姓爱戴。他离开长沙去漠北之后,人们一直很怀念他,于是就把他驻扎过的“沩港”改名为“靖港”。老百姓为感佩李靖的功德,特在靖港镇李靖祠以祀,旧有戏台,其对联为:“溯湘水南来,百里河山,仗此楼台锁住;唱大江东去,九天烟云,好凭弦管吹开。”
靖港古镇的老人说:那里曾经是人间天堂;那里曾经让人神往。地处沩水入湘江之地带,靖港自古为天然良港,水路畅通,帆影不绝,、湘阴、及望城粮食及都在这里集散转运。曾为湖南之一,又是省内淮盐主要经销口岸之一,商贾云集,市场活跃,为境内第一繁荣集镇。据悉,在至上世纪初期,靖港有粮栈米号20多家,还有一批工商作坊,远近商贾云集,生意买卖。当时有一个民谣说到:船到口,顺风都不走。清光绪二十四年(1898),有客轮停靠,在此设“洋棚子”接送旅客。往来于沩水、湘江的宁乡“乌舡”船有3000多艘,平日停靠船只达千艘左右。清末民初,有粮行50多家,粮栈、米号各20余家,还有一批其他工商业。民国中期,与津市、同为湖南省繁盛三镇,有“小汉口”之称。1933年,建置长沙县直属镇。同年,设长沙县靖港民众教育馆。1935年,设长沙县卫生院靖港分院。1938年后,投奔靖港经商者大增,工商业达500多户。
解放后,政府为防洪保安,筑堤围垸,拦河建坝,改道沩水,加之陆路交通日趋便利,天然水运甘当配角,良港优势渐失,古镇便少了些喧哗,多了些寂静。
2004年靖港古镇被确定的“长沙地区历史文化村镇”。 2008年被国家住房和建设部、评为“中国历史文化名镇”。2009年9月25日,修葺后的靖港古镇重新开街,清朝重臣迎战太平军的遗址、白色恐怖时期湖南省委旧址、“革命母亲”故居、聚集商贾旅人的宁乡会馆八元堂、中晚清青楼台建筑宏泰坊、祭祀农民起义将领的以及“八街四巷七码头”、麻石街、古建筑、老店铺、名作坊、等已基本恢复原貌,重新进入游人的视野。
大江东去,浪淘尽,千古风流人物。昔日的繁华已成历史,一个小镇的辉煌就如那美人的青春,纵然如花似玉,终不敌年华似水,如今的靖港虽然还原了古时的风貌,却不再是交通枢纽,而是作为一个旅游景点,供游客追忆那段千年的历史,那些曾经的璀璨。
深秋的阳光干净、明媚、温暖,柔和的照着这个略显宁静的古镇。我们走在古老的麻石街上,两边是复古的青砖白瓦木雕窗,有种恍然而不真实的感觉,让你忍不住去追思她千年的历史和那些代代相传的故事。街边那些坐在阳光里的老者,岁月沉淀的痕迹在肌肤中清晰可见,尽显沧桑,那飘忽的眼神再也看不到能直入内心的渴望,如浮云轻驾于红尘之上,他们理应比远道而来的游人更为惦念这个小镇昔日的繁华吧。然而谁知道呢,也许在那年复一年的人生中,他们早已熟知这里的一切,而不再有太多的感触。生活,就这样在习惯中变得不着痕迹的自然而麻木,小镇的千年万年于他们,亦不过百年而已。每天面对的喜怒哀乐、悲欢离合、生老病死不会因为小镇的历史和文化而有丝毫的改变,如此,你便不会羡慕他们拥有更多关于古镇的历史了。
然而,门前那些在阳光下熠熠发光的土产品和小吃却让人垂涎欲滴的,“湘江河里的风篷,洞庭湖里的网,靖港的小吃冇得讲。”说的就是靖港的小吃。三角糕、姜盐糕、麻圆砣、虾饼、白糖饺子、油砣、白粒丸、芝麻茶、甜酒……还有近200年历史的老字号“靖港香干”和独具地方风味和特色的“靖港火焙鱼”等等,都让人忍不住驻足,流连往返。
让人流连的还有那一条静静的芦江,以及停泊在江心的乌篷船。平静的河面上泛着凌凌的微波,乌篷船整齐的列队,仿若等待出征的战士,又仿若等待那未归的良人。
夕阳西下,一轮红日落在屋顶,白墙青瓦倒映江中,诗情画意跃然江上,不禁让人陶醉在这江南水乡。
于是想,在一个晴朗的冬日,我们一起去靖港,走麻石街,吃火焙鱼,喝甜酒,然后,坐在江边看乌篷船,晒年华,吟古诗。